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1
我們家鄉的除夕,有很多風俗:吃年夜飯、守歲、做紅團……而我最喜歡的就是做紅團了。
今年除夕,奶奶也是一如既往的做紅團。只見奶奶先把米和綠豆分開煮熟,再加上一點白糖并攪拌均勻。接著奶奶又把糯米粉磨碎,再加上一點紅食素,這樣才能使紅團變紅。奶奶還告訴我紅團的寓意:“吃紅團可以在新的一年里紅紅火火。”然后奶奶又熟練地把紅團分成大小一樣的小球,再用小圓棍把小球搓平。成為一個個紅團皮。奶奶把剛才煮好的綠豆餡放在紅團皮里面,并包緊,然后把剝好的紅團皮放進一個木雕成的紅團印章里,輕輕壓實,用手一敲,里面還刻了一個“福”字呢!奶奶把包好的紅團墊上昨日摘好的粽葉。放在蒸籠上蒸,過了半個小時,紅團熟了,每個紅包都散發著誘人的香味,紅彤彤的看上去十分美味。
看著奶奶做,我也忍不住想嘗試一下。我照著奶奶的樣子,先用勺子挖上一團餡,然后再放在紅團皮上,再把紅團皮包緊,但是一開始我不是包的餡太多,就是太少,做的紅團大小不一,這時奶奶告訴我:“紅團的餡差不多三勺就可以了。餡太多就會露餡,線太少,紅團皮又顯得太多了,不好吃。”我照著奶奶的秘訣去做,個個紅團飽滿均勻,十分美味。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你們家鄉的風俗又有哪些呢?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2
“正月十五鬧元宵”。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的擴大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期,元宵張燈漸漸成為了中華民族獨有的風俗。而元宵節拉兔子燈,則是因為兔子燈里的兔子代表著月亮上的玉兔。正月十五既是元宵佳節又是月圓之時,兔子燈表達了人們對團圓的美好期盼。
拉兔子燈也是許多上海人兒時最有味道的元宵記憶。夜晚,孩子們成群結隊地在弄堂里拉兔子燈。鋼絲彎出的兔子架,白宣紙貼出的兔子毛,木輪滾出的兔子腳。
去年元宵,為了追尋那一絲記憶中的上海味道,媽媽買來了制作兔子燈的材料包,過一個上海味兒的元宵。我取出材料包中大小不一的鋼絲圓環,將兩個的橢圓交叉,在交點處用黏土固定,把兩個稍小的圓環粘在橢圓環的前后兩端,就做好了兔子燈的身體。在身體的一端,把兩個圓環呈30度角固定在一起,頂端岸上一對長長的橢圓形耳朵。兩個最小的鋼圈交叉固定后粘在身體的另一端。然后再將帶有蠟燭的底座安在兔子底部。最后將整個兔子架上糊上白色宣紙條,貼上紅紅的眼睛,揣上繩子,一只可愛的兔子燈就完成了。
我和媽媽把兔子燈拉倒花園里,點上蠟燭。皓月當空,草坪上,無論是手工兔子燈,還是流水線生產的兔子燈,都閃爍著屬于自己的光芒。萬家燈火將夜晚照亮,我仿佛來到了一個充滿童趣的世界。
那個夜晚,草坪上一個個歡樂的身影,成了我最美好的元宵記憶。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3
我家在過年時可有許多習俗呢!想知道嗎?
過年前夕,家家戶戶手忙腳亂地把臘肉臘魚等做成美味佳肴,在窗前、墻壁上、門上都貼著火紅火紅的對聯和倒著的“福”字。
緊接著,只見爸爸媽媽忙得不可開交,有的買年貨,有的打掃衛生,奶奶則是在街上逛街,比如買雞或是買鴨買幾只還是買其他的。
過了一會兒,奶奶終于回到家了,我看著那充滿生機的五花肉,立即“口水直流三千尺”,可奶奶怒氣沖沖:“不準偷吃,這是給客人吃的!”“哼!我才不稀罕呢!”我小聲嘀咕著。但是我的臉上還是沒有減少過年的那種喜悅。
振奮人心的時候到了,桌上擺著許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我的眼睛卻圓鼓鼓地盯著媽媽剛剛拿走的零食,傷心欲絕,香噴噴的米飯也勾不起我的食欲感。奶奶又請了很多的人,我家可謂是門庭如市,鞭炮聲也連綿不絕,客人們笑容滿面,而我們這些小孩,就像是多余的,不需要的,礙眼的,為什么呢?因為桌子被圍得水泄不通,夾個菜都難,連坐的地方也沒有,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啊。
晚飯過后,奶奶連忙端出了一盤餃子,原來爸爸媽媽早就知道晚飯過后會有餃子,故意不吃飽,而我的肚子已經圓鼓鼓的了,只能看著他們一口一口吞噬著。但值得欣慰的是我收到了許多紅包。
今年情況特殊,受疫情影響初一初二街上雖有人拜年,但也并不多。很快就元宵節了,到了這一天我們全家人都會買元宵來吃,煮的、炸的都有,到了這天,我們晚上還會看晚會,看著乏了,也就去睡了。
怎么樣?這就是我家鄉的習俗,過年時熱鬧非凡,元宵節那美味的湯圓也等著你來嘗,你們那里呢?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4
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我的老家十堰也有許多傳統風俗,我感興趣的是除夕守歲。
大年三十,全家圍在一起吃過團年飯后,就開始守歲了。我們先在房門上貼上倒著的“福”字,再換上新衣服到院子里發花炮,這是我開心的時候,五彩繽紛的花炮把天空裝扮得格外美麗,我想:“年”早就被嚇得永遠也不敢出來了。然后,我們全家圍在一起邊聊天邊吃零食邊看春節聯歡晚會,這一晚我可以放開肚子吃零食媽媽也不會說我,也不會催我去睡覺。快到十二點,聽到外面“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起,我跟爸爸就到院子里點燃一長串紅紅的鞭炮。后,回到屋里,媽媽已經煮好了胖乎乎的餃子,這時,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年。
除夕的“福”字,除夕的花炮,除夕的餃子……都是那么有趣,我愛老家有趣的風俗習慣。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5
我的家鄉在隨州,這是一個離大城市武漢不算太遠的地方。老家的房子離市中心很遠,條件也不算很好,但不管怎樣,只要我春節回老家時,爺爺奶奶就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習俗。
“嗷……嗷……嗷!”隨著一陣難聽而又悲傷的叫聲,遠在家后小山上玩游戲的我和哥哥姐姐們一聽就知道是家里在殺豬。每年都這樣,我心里樂滋滋的,不知道為什么,像我這種從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從小就很喜歡在老家看看大自然獨特的景色。
到家時,我看見爸爸和大伯、叔叔們都圍在豬圈子旁邊,只見爺爺手拿一個大彎鉤子,雖然豬害怕得在圈子里亂跑,但爺爺還是很精準地勾住了豬鼻子,豬又發出了一陣陣低吟,連隔壁好幾戶的鄰居都過來幫忙了。
豬被摁在了木架上,我們幾個小孩都湊得很近,想親眼看看,雖然有點殘忍,誰知被大伯給趕走了。
老家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放煙花,我們家四個孩子年年都要買許多好看的小煙花,但最重要的,還要論爺爺買的一圈大紅色鞭炮,全部鋪開有四五十米長,可以從家里一直擺到村口,每年爺爺點鞭炮時,我們幾個是又怕又好奇,先躲在屋子里,但就算這樣,關好門,捂著耳朵還是覺得那聲音震耳欲聾。
忙完了年夜飯,就要去走人家,老家這邊親戚多,紅包拿到手軟,和家人一起團聚在一起看春晚,和兄弟姐妹們一起上山爬樹,下河撈魚……
我總覺得每年過年的那幾天過得非常快,快到我總是來不及與小伙伴們多玩一下,快到我總是來不及再去田野里看一看,快到我總是來不及細細地品味過年的滋味,快到……
比起大城市的和農村,我更愿意選擇農村。雖然沒有平板、手機,但過的比那些沉迷電子產品的日子更充實,雖然沒有大城市繁華的外表,但有著大自然樸素的外衣。
回家的快樂,你懂了嗎?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6
“去年元夜日,花市燈如晝”說的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小正月。在每年正月十五,也就是春節的最后一天,所以人們也很重視。
相傳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篡權,周勃,陳平等人鏟除呂氏勢力,擁劉恒為漢文帝。由于解除呂氏宗族的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文帝在每年正月十五都會微服出宮以表紀念,因此,正月十五被文帝定為元宵節…
從我記事起,每年的元宵節我都是在外婆家過的。外婆家的元宵節不是吃湯圓,而是每家每戶都會燉一大鍋特有的菜粥。這菜粥是用米、排骨、芋艿、玉米、雞肉、黑木耳等配料制成的。燒煮這菜粥的過程比較繁雜。每一年外婆都會早早的殺雞剁肉,清洗并準備做菜粥的配料。
準備工作完成后就是燒煮了。外婆把準備好的肉類先炒會兒,再放入泡過的大米和其它的配料。每次我都會眼巴巴的看著大鍋,時不時的問:“外婆好了沒?”外婆都會笑瞇瞇的說:“小饞貓,沒這么快的,這粥要慢慢的燉才能好吃”。隨著鍋里“咕嚕咕嚕”聲響起,香味也慢慢的溢開了。聞著這香味,我感覺口水都要流下來了。隨著外婆把最后一樣配料放入后,菜粥終于好了。我拿著碗,拿起勺子準備開吃了。這時外婆說:“先等會”,只見外婆先盛了一大碗出來放在一旁,然后脫掉罩衣,洗了手后,把先前盛出的粥放到祭祖臺,點上蠟燭和香,雙手合十,嘴里輕輕念叨,為家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祈福。祭祖過后終于可以享受這美味的粥了。
我盛了一大碗粥,迫不及待地舀了一勺粥往嘴里塞――好燙啊!我一邊用手給嘴扇風,一邊享受著菜粥的美味――咸香溢滿了整個口腔,玉米十分香甜,芋艿格外粘稠,簡直太好吃了!萬里還沒吃完,馬上就是:“再來一碗”。直到吃到肚子滾圓,我再也吃不下去,才舍得放下碗筷。
菜粥,是我家鄉特有的味道,也為元宵節增加了一道獨特的風采!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7
芝麻湯圓
杭州市時代小學六(4)班楊介梵
在老杭州人的觀念中,吃完年夜飯,必做的肯定是第二天的早飯——湯圓啦!
聽外婆跟我說,做湯圓老有講究了。外婆說,她那時候啊,根本沒有電動磨粉機,得先拿著黑芝麻,去鄰居家借用石磨,使用渾身力氣轉一圈又一圈,才能將芝麻磨成芝麻粉。當然這是在準備年夜飯吃食前就應該做的了。
準備好芝麻粉,接下來就是把大鍋燒熱,把豬油、芝麻粉與白糖一股腦兒全倒進去翻炒,直到將其炒成糊狀,再關火盛出,放在一邊晾涼。這就是餡兒了。
等晾涼后,把餡兒搓成一個約山核桃大小的圓球,再在事先準備好的竹匾上倒上糯米粉。接著,把黑芝麻球放在匾里不斷順時針及逆時針晃動,抖動,等到“黑臉大漢”穿上了“銀裝”,一顆顆雪白的湯圓就做好了。這個過程相當講究,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技巧,一般都是由“老師傅”——太奶奶來完成。
另外,這做湯圓的時間也大有講究。照規矩,在年夜飯以后,大家圍坐一圈,一起動手搓餡,由“老師傅”負責“擂”湯圓,所以這種湯圓也被稱為“擂大”。做湯圓必須在午夜前完成,用做第二天一早全家的早餐,大概是寓意一年團團圓圓吧。
做好的湯圓靜置一夜,第二天大家起來煮著吃,滿口美味和心意。
杭州人過年就是這樣,不僅與眾不同,還極有特色。你說呢?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8
大年初一可謂是春節期間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一講我的家鄉晉城是怎樣過大年初一的。
在幾十年前,孩子們凌晨四五點就要被家長叫起來喝“頭腦”,它是由粉條、豆腐、豆芽等諸多食材做成的。此外,人們在早上還會吃拉面,寓意全家互相拉緊點兒,不要丟了一個。
人們在早上起床后,會先打開房門,并放上三個雷炮,也就是爆竹,美其名曰“開門炮”,表示“開門大吉”。
這“開門炮”要放得越響越好,并且三個都必須響,如果你不幸遇到啞炮,要馬上說一句“悶聲發財”,然后再補放一個。
在農村,放過“開門炮”后便是烘“正火”,這是每年大年初一的保留節目,是每一個孩子都十分盼望的。人們會提前把干柴壘成塔狀,在中間塞一些柴禾,初一早上一點就著,并在上面蒙一些柏葉,不但會有一些火星飛迸,單是那濃濃的香味也十分醉人。
烘完正火,緊接著便是擺獻供,人們會給不同的神獻不同的東西,比如通常會獻給山神爺面蒸的豬或羊,也有的人會獻一只雞,而給門神則要獻刺猬。
此外,不同職業的人還會給不同的神獻供,如木匠會給魯班獻供,讀書人會給孔夫子獻供,而像門神、社爺、財神爺這些神則是家家都要獻供,供品的多少,要看家境。祖先和神不能一起受享,等獻完神,人們才會獻給祖先供品。
然后便是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一些壓歲錢,錢可能并不是很多,但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愛與關心。
每一個節日都會有一些禁忌,大年初一也不例外,這天不能掃地,不能倒垃圾,也不能動剪刀,否則接下來的一整年都不會有好日子過。當然,這是迷信,但如果只把它當做一個風俗來看的話,其實也蠻有趣的。
這就是我家鄉——晉城的大年初一。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9
自古至今,一直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兇惡之際也會吞食村民,鬧得人心惶惶,一次偶然的機會,人們發現它似乎害怕紅色,人們喜出望外,于是到了大年初一——年獸出沒之時,家家戶戶點起紅燈,穿起紅衣,守歲,后來也漸漸有了放鞭炮的習俗,這便是春節的來源。
說到春節的習俗,其中讓我開心的便是春節時包的餃子,一個個小巧玲瓏。但要吃到餃子,自然得自己做了,我不是做餃子的行家,我媽媽可精通十八般菜肴,每當她(包出)一個個令人饞涎欲滴的餃子時,我都忍不住直流口水,哥哥搟面的技術恐怕算的上是“江湖第一人”,左手(拿)面,右手拿搟面杖,就這么搟了幾下,一個又圓又大的餃子皮便已做好了,我也嘗試過搟面,可惜(搟)出來的面餅沒形狀,又厚又重,可說是千姿百態啊。
接著便是下餃子了,想著煮完了餃子就可以品嘗那美味可口的餃子,我的眼睛恐怕也要變成餃子了。下餃子也是需要“武功”的,我功力尚淺,無法無法做到似爸爸那般爐火純青,也在不斷進步,爸爸常夸我很有天賦。
下完了餃子,到了我擅長的領域了,那便是品餃子,我可說是餃子美食家,對餃子的好壞一吃便知,媽媽包的餃子格外好吃,先把餃子加成兩半,餃子剛出鍋會燙,為了不燙傷口腔,我通常吹一吹再吃,只覺那餃子的又鮮有香,只吃的我魂飛天外,如癡如醉。品完餃子,便開始大快朵頤,吃的好不痛快,恐怕一頓也得吃了有20個朝上了,才肯罷休。
我家鄉的習俗實在太多了,但令我歡喜的便是吃餃子了,在吃過成千上萬外面別人包的餃子后,我還是覺得只有家的味道才是真正好吃的。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10
特別的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當這時家家戶戶都會吃湯圓。而今年的元宵對我來說格外不同,為什么呢?接下來我就給大放講一講吧!
一大早,媽媽就把我喊了起來:“起床了!要做湯圓了!”起床后我們準備好材料一袋糯米粉,一杯開水,一些芝麻餡。
媽媽先來給我們做示范:先把一些開水和糯米粉倒進鐵盒里,再用木筷攪拌均勻,做成又軟又白的面團然后把面團分成小份一小份的,拿出一小份把它搓圓再壓扁,最后把陷放在上面,包好搓圓。這樣,一個可愛的小湯圓挺著圓圓的肚子就出世了!
我目不轉睛地盯著媽媽,不放過任何細節,終于到我做了,我按剛才媽媽的方法仔細地做,生怕哪個細節沒做好導致我的第一個湯圓失敗。過了一會兒,一個圓圓的湯圓寶寶像一個小雪球一樣在我的手掌上愉快地玩耍。我得意極了,滿意地看著我的作品,我馬上又做出了幾個“小雪球”我看著這些“小雪球”想:我既然是個“湯圓大師”,偷偷懶應該沒事吧!于是,我跳過了一步,做出來的湯圓還是又小又圓又白。可是,我剛要做下一個時,啊!剛剛的湯圓露餡了!“小雪球”變成了一個“巧克力球”,看來,“湯圓大師”也不能偷懶啊!
做完后當然就要開吃啦!我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口,咦?您么沒什什么味?原來,我包的湯圓陷太少了,沒味道。看來芝麻湯圓就要變成米酒小湯圓啦!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11
中秋節是我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也有很多的風俗習慣。比如吃月餅,看月亮,還有講關于月亮的故事。
在中秋節的夜晚中,大姨帶著幾塊月餅到我家來了。在有月餅剛好天色蒙蒙是個圓月的時候最應該去賞月了!天空中那孤獨的月亮一下子就多了五個人觀看,我想著先在的月亮以不是一個沒有看的孤月了,在今天應該是天空中最亮的仔。在蒙蒙天空中無數顆星星看見中秋的到來,在安心的賞月著,難怪今晚的月亮閃耀的格外明亮。
先前的安靜也表示著熱鬧的到來,月餅的不斷消滅也說明了我們的時間也要結束。說明著吃中秋飯的到又,手里的月餅只有一口就要沒了,我們一邊吃著最后的月餅福同時走到了家中也準備好了下一個慶祝。突然才發現為我準備下個慶祝的老媽錯過賞月的時光但老媽剛上完飯菜就走向了外面看一下還在發射光翻月亮,又笑子下回來了。雖然錯賞賞月環節的老媽,但是剛進門的老媽看到大家都坐在圓桌上用這一桌子菜,這其樂融融的又暖心場面也是心滿意足。吃飯的過程中,就沒有像閃電的時候那么安安靜靜的啦!每人都分享了一個自己知道的關于月亮的故事,吃飯那短暫的三十分鐘,我們知道了不少知識。有明亮的月亮看著我吃飯,在吃飯的時候都安心多了。
其實你別看中秋節慶祝只慶祝在晚上那短暫的一兩個小時,但這一兩個小時就充滿樂趣,這一兩個小時將永遠記在我的腦海中。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1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區都有它不同的地方特色風俗,兒時每到過年前就經常給我講我的老家——云南各種民風民俗。每至過年,親戚朋友都會相互串門,輪流做東,而我們白族人的主人家中,會擺出一種特色飲品——“三道茶”來招待尊貴的客人,也是直到后來我慢慢長大了才親身體會到這“三道茶“的美味之處。
所謂“三道茶“,準確的說就是”一苦,二甜三回味“,每逢佳節,便要舉行這種儀式,主賓相敬,舉杯齊眉,不是為了解渴為目的,是這茶寄之以興致和情感,這就是這道茶的精髓所在。一道茶,原材料出自大理的沱茶,用砂罐在炭火上烘烤,直至茶香襲人,沖入來自大自然的山泉水,白族人喜歡的茶是濃醇為佳,香苦宜人,苦味十足。二道茶是大理特產盛產的乳扇,核桃仁片、紅糖為佐料,沖入茶水,茶味香甜而不膩,味甘甜可口。三道茶,是以特色巖蜂蜜加入姜、桂皮,沖入大理的“蒼山雪綠”綠茶,這杯茶是給我感覺最神奇的,各種佐料的味道交雜,要慢慢細品,慢慢回味,于是就有了“回味茶”的俗稱。
古時候,三道茶也是佛教推廣的一種手段,這也是人們追求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而現在,成了白族人家迎客的重要儀式。賓客上門,家里最有威望了長者就會親自烹茶。一聲雷響,茶開入蠱,再有小一輩敬給尊貴的客人,一邊喝茶,一邊敘誼,在歡笑中送上吉祥如意的祝福。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13
春節
在春節,我最喜歡的習俗就是放煙花了,所以在春節的時候,我跟爸爸去放煙花了。
首先媽媽給我買了整整一盒煙花,足足有幾百元呢!聽到這個消息,我又驚又喜,盼著那場煙花的“盛會”。
終于到了放煙花的時間,我們小心的把煙花放在已經有很多人放過煙花的橋上。
我最先拿出了幾個手掌那么大的煙花,把他們豎著擺在地上。我點上了火之后,他們便噴出了五顏六色的火花,像一位仙女在黑夜中,穿著彩色的服裝跳著歡快的舞蹈,還發出“沙沙”的響聲,美麗極了!接著我們放了三角形的“三分鐘”;半圓形的“金孔雀”;像棍子一樣的“仙女棒”……各種各樣的煙花發出了各種各樣的響聲,就像一場熱鬧的音樂會。
最后我放了“加特林煙花”,這根煙花又粗又長,可大了,感覺像一個真的加特林!我費力地把煙花抬到欄桿上架好。等爸爸點燃的引線燒完之后,煙花前面,便朝寧靜的夜空中“瘋狂掃射”,這些“子彈”在空中炸開,變成一朵朵五顏六色的小花,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火花從夜空中落下,猶如劃破夜空,落下的流星。最終我們不舍得回了家。
這天的夜晚又美麗又熱鬧,我真喜歡放煙花!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春節的節日習俗有很多:有拜年、有守歲、有吃分歲酒……春節的習俗風光對我來說最熱鬧、場景相當美麗要是“開門炮”這個習俗了。
除夕凌晨時分,我們一家人看著電視里播著的春節晚會接近尾聲。春節晚會的結束,我以為可以睡覺了,可是,只聽見窗外響起了一點細小的鞭炮聲,隨后,鞭炮聲的聲音越來越大仿佛是傳說中的龍的咆哮著。鞭炮聲雖然響亮,但在仔細的聽聲中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的“演奏”聲,非常的好聽。
我捂著耳朵,下了樓想去外面看看。推開房門,我往前看什么也沒有,突然,有一種力量吸引著我往上看。“啊~”我驚嘆道。我看見了接二連三的“花”在天空中爆炸開來。五顏六色的顏色把那夜晚的幽靜天空給照亮了,使它更加的美麗、多姿多彩。村里馬上熱鬧了起來,人人出來看起了煙花,可我卻還有疑惑對父親問道:“為何要那么晚放鞭炮。”父親的回答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來,那么晚放鞭炮是因為有個習俗就要那么晚放鞭炮。那個習俗就是“開門炮”。我又問道:“這個習俗為什么會有年呢?”父親又告訴了我。以前的時候有一個窮人連年不順,晚上在為自己的營生在苦惱睡不著。于是就傍晚時分時出來放鞭炮。鄰居被鞭炮聲吵醒,出了門來查看究竟,發現是窮鬼在那里放。就都議論紛紛。后來,窮鬼遇見了富人,脫離了貧窮。我又開口問:“那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呢?”媽媽告訴我:“寓意是吉祥,興旺發達,也有希望發家致富的意思。”
現在城市里都禁止了“開門炮”,農村有些地方能見到。雖然鞭炮對人有一定的危害,但是那個晚上熱鬧非凡的氣氛真希望能留下來。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15
放煙花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我期待已久的除夕終于到了!
除夕晚上,我和親戚們一起去天興洲長江大橋旁放煙花。小姑媽帶來了許多煙花。一開始,我們每人拿著一個“加特林”一起點燃,巨大的反推力讓我直后退。一顆顆如同珍珠似的直沖江面上,散開一朵朵美麗的花。“真漂亮啊!”我忍不住叫了出來。接著,我們又點燃了幾個“火箭”,“火箭”一下子就飛到了高空中。這時,一個“火箭”發射失敗了,我嚇出了一身冷汗。不一會“火箭”在地面爆炸了,和在天上一樣漂亮,只不過大家都嚇出了一身冷汗。之后,大家又放了很多煙花:有到處亂竄的“地老鼠”;有沖上天空的“沖天炮”;還有像無人機一樣旋轉升空的“水母”……
最漂亮當然要數禮花了!點燃后,先是一段單發,每一顆禮花都在空中形成了美麗的圖案:有一朵朵美麗的“金花”,有一片片亮晶晶的“星星”……到了后面,就更漂亮了:一下子,幾顆同樣的禮花“砰砰砰”地射了出去,在空中形成了一束五顏六色的“鮮花”。我連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生怕錯過了精彩的瞬間。我想:這可是春節的煙花,我要許下新年的愿望。于是,我默默地許下了新年的愿望!
該回家了,我依然想著那些美麗的煙花,想著那個刺激的瞬間!
